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北极”守护公平正义

徐 隽 人民日报政文 2019-09-13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政文”可以订阅哦

漠河,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北端,靠近北极圈,一年中有近半年被冰雪覆盖。冬至前后,见到阳光的时间仅有几个小时。

在这里,有被称为“最北人民法院”的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人民法院。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下基层走边疆”采访活动,记者探访了这座北部边陲法院的运行情况。



地处偏远但执行法律不打折扣


“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入庭!”8月3日,一起镇政府状告村民不当得利的案件在漠河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特别之处是,庭审的地方位于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人民法庭——北极法庭。


北极法庭是漠河法院的派出法庭,坐落于北纬53度、东经122度的北部边陲。法庭外,黑龙江江水滚滚流淌,江对岸便是俄罗斯。


国旗飘扬在祖国边疆,法徽闪耀着公正之光。半个小时的庭审,在中国庭审直播网实时直播,全球网民都能通过网络观看庭审实况。互联网、信息化,让发生在边境小镇上的案件被外界知晓。


“法院每一个法庭都安装了同步录音录像和庭审直播设备,科技含量一点也不比内地低。”漠河法院院长刘军介绍。


在漠河法院,记者看到,执行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滚动闪现着各地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画面。通过执行指挥系统,这里可以直接连通千里之外的最高人民法院。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推行的“智慧法院”建设在漠河一点也没落下。通过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庭审直播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和执行信息公开平台,漠河群众打官司享有和内地群众一样的知情权,司法公开在这里得到落实。


“大兴安岭地区虽然地处偏远,但是执行国家法律不打半点折扣。靠什么确保法院司法活动与内地一致,各项工作不落伍、零偏差呢?我们感到,信息化是有效途径。”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洛大雨说。通过网络,再远的法庭也能与上级法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连通,再不起眼的案件也要接受到来自全国网民的关注和监督。


为此,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协调为辖区内的法院加大“智慧法院”建设投入,仅漠河市人民法院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成数字法院系统、执行信息系统、科技法庭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从审判到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完成。


“不少案件在裁判前,法官可以通过裁判文书公开网查询全国各地法院的类似判决。” 洛大雨说,以裁判文书公开网为基础的司法大数据,为法官裁判提供参考,确保了“类案同判”。



让边疆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暖


守边固边是边疆干部群众的神圣职责。对于法院而言,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边陲,让边疆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法律的温暖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在漠河法院,记者见到了一位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黎湛隆,曾任漠河法院常务副院长。退休10年来,他坚持义务调解纠纷,如今,在漠河法院,还专门设立了“黎湛隆调解室”。由于办事公允,找他调解纠纷的群众很多。大量案件经他调解后圆满解决,避免了诉讼之累。


2016年夏天,两位老人在一处临街的墙角下休息闲聊,突然墙体倒塌,造成一人当场死亡,另一人重伤。由于对赔偿数额达不成一致,死者一直没有得到安葬,矛盾纠纷越闹越大。当地党委政府鼓励家属到法院打官司,但家属不同意,威胁抬尸上访。黎湛隆听说后,主动请缨做调解。凭着良好的口碑和丰富的调解经验,黎湛隆获得了家属的信任。他站在死者一方的角度分析案件,讲明各方的责任,并提醒家属闹访的法律后果。


“我告诉他们,事情一直悬而不决,是对死者的不敬。如果他们愿意依法解决问题,我愿意做死者葬礼的司仪。”年迈的黎湛隆一次次苦口婆心相劝,最终打动了死者家属。最后,赔偿协议达成了,黎湛隆也兑现了承诺。作为曾经的法院领导,黎湛隆主持葬礼,给了家属很大的安慰。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中央对全国法院的要求。在刘军看来,除了依法审理每一起案件,还要切实解决执行难,让生效裁判得到落实。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攻坚战中,漠河法院雷霆行动,惩戒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赖”,啃下了一批“硬骨头”。


8月2日下午,记者跟随漠河法院执行法官拘传失信被执行人。当执行干警赶到失信被执行人陈某所开的店铺时,陈某还不以为然,嘴里嚷道:“不就是要钱嘛,没有现金,只有一屋的货,等我处理完就有了。”法官向陈某说明,由于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拒绝签收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已经触犯法律,将对其司法拘留。当冰冷的手铐铐在陈某手上时,她才慌了神,连忙让店里的伙计把她的钱转到法院专门的执行账户上来。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受理案件437件,执结331件,有不少都是通过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惩戒,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执行法官康云飞说。



百年红松见证忠诚干净担当


“最偏最远最放心,最北最冷最忠诚。”在漠河法院党建活动室,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标语。这是漠河法院党组对全院干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与内地相比,漠河法院的年收案量不多,只有1000件左右,但是漠河法院一线的法官仅有3名,也就是人均办案300件左右,这和全国许多地方法院一样,“案多人少”。



“漠河地处大兴安岭深处,林海雪原景观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每年,除了常见的涉林涉农案件、环境资源案件,还有不少旅游纠纷,办案压力很大。”刘军说,“3个法官中如果有人生病了,我第一时间就得赶去看看怎么回事,因为倒下一人,意味着1/3的案件没人办。”


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冬季严峻的自然气候环境。冬天,漠河经常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白昼时间短,但法院还得正常运转。“每天,上下班走在路上就是考验,一眨眼,上下眼皮就冻上了。”干警们向记者介绍极寒天气下的种种趣事。


有一年,法院大楼水管结冰爆裂,刘军带着干警抢修。当漏水的地方被堵住后,人们才发现,这里竟然是高压配电室,脚下一尺深的水一旦触到电源,后果不堪设想。


“艰苦的条件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两年前,我刚到大兴安岭地区中院工作时,地区120多名员额法官中只有1人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其他的都是‘半路出家’,在工作后才学习的法律。”洛大雨说,漠河法院编制28人,现在只有22人,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是这里面临的人才困境。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我作为院长最紧要的工作之一。”刘军介绍,为了提高干警的政治素养、法律素质,提高全院的向心力、凝聚力,漠河法院非常注重党建引领,通过党建带队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在法院的绿地里,干警们每人认养了一棵西伯利亚红松,这种树平均可活800年。我想通过认养树苗的活动,告诫全院干警,要把每一起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案件。800年后,我们都不在了,但是,这些树是历史的见证,见证我们所审理的案件,见证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奉献。”刘军说。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期编辑:赵兵、张彩峰


一周精选

一次走访,挖出村里一窝“硕鼠”

一轮巡视结束,中央巡视组交出怎样的“答卷”?

过分!有人居然带“假媳妇”去骗公证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